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始于1984年创建的青海省第一个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开发了国内外第一个基于DOS的藏文操作系统TCDOS。主持完成青海省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于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软件工程综合实训室、云计算应用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和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品德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知识、有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熟练掌握政务、金融、企事业、科研、教育等部门所需要的软件工程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和信息科学研究、设计、实施、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工作,服务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主要开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与软件开发、云计算、建筑文化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承等领域研究,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在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藏文信息处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进一步提升了本学科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藏文软件开发、云计算和青藏高原非遗数字化传承等研究方向。本学科形成以下优势特色:

1)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型软件人才,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紧密结合。一方面教师“走出去”,深入到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到实习基地展开教学,另一方面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来”,带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学科先后与中兴集团、重庆上善云图、金蝶等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IT 公司和青海省能源等省内知名软件开发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2)校校合作: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与悉尼科技大学等国外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密切合作,培养高素质、宽视野的软件工程高级人才。

3)结合青地藏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工程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西部地区输送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师资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现有师资25人,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兼职教授8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引进青海省人才计划1人,青海省“昆仑学者”、“昆仑英才”特聘教授5人。24名专任教师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优秀专家2名,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名,入选青海省人才计划6人、“昆仑英才”2人、“135”高层次人才12人、创新团队1个。

(五)人才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青地藏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服务。该学科目前在校学生人数180余人,其中硕士生39人,本科生人数141人。已为青藏地区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1000余人,涉及通信、教育、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

(六)培养条件

本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藏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青海省藏文信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省级计算机领域人才小高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各类实验设备1262台(件),拥有实验室面积4500平米;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达97万册,拥有中国期刊网等20个电子图书、文摘索引数据库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学位点建设的根本保障,为做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学院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计算机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师资培养、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修订规范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建立有效的规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科研项目管理、教学及科研项目验收等制度,保障教学科研有序的开展。2021年度修订《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学院学业奖学金评审实施方案》《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

(二)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师德师风评价与奖惩机制,在任课教师选派、研究生导师遴选、推优评先等重要活动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

全方位培训教师,积极提升教师应用科研能力。实施一系列的科研制度,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轨道;将科研成果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做到同指导、同验收、同检查、同总结,强化科研管理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考核过程中做到公正合理,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发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育和引进工作,本年度因疫情影响没有外出培训,但参加网络培训教师人数达到50余人;本年度新进教学人员2人,已全部纳入学校青年助教制度、青年教师到时制度工作计划,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通过率达到100%

强化工程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中兴通讯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师资队伍转型。推进混编师资队伍融合,相互借鉴经验,优势互补。完成青海省昆仑英才、昆仑英才·教学名师、信息类评审专家等20人次。5人入选青海省人才计划,1人入选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三)培养条件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注重科研平台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积极获批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语言与文化大数据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两个国家级的科研基地;依托于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建成青藏高原科学大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形成了1个国家、2个国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体系。

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增强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实力,极大地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拓展研究方向、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组织和承办学术会议,2021年我院承办“空天信息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应用高峰论坛”、第22届青洽会数字经济发展论坛、2021图论与组合优化青年论坛、第十七届全国机器翻译大会、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学术会议5次,邀请境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35场次。

(四)科学研究工作

2021年获批各类项目17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与转化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青海省科技厅重大项目6项,横向项目4项,校级项目2项。完成结题的科研项目16项,科研成果鉴定3项,其中“基于复杂网络的藏文基本单位统计特征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互联网+藏语信息处理平台建设项目”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先进。学院师生已发表或接受科研学术论文136篇,其中发表在SCI收录刊物24篇,EI收录48篇,核心收录29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8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

(五)招生与培养工作

为了确保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不断探索科学、规范的复试办法,提高复试质量;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202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学中,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2021年度,我院18位教师为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24门次的研究生课程。学院重视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有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混合教学,才让卓玛教授的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数字语音处理》已通过结项答辩。出版5门研究生自编教材,现拟出版3门研究生自编教材。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仍有难度

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达到一定高度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进入了瓶颈期。近几年虽然在人才引进、博士生选留等方面在数量、质量上取得长足进步,成效明显。但是,学校地处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吸引和稳定更多高水平人才并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教师梯队。引进人才在国内工作的积累及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需要假以时日;留校博士生要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或带头人也需要精心培养和时间积累。

(二)资源与平台建设受到制约

青海师范大学受地理环境影响,与东部高校相比,教师薪酬待遇差别较大,学科发展的环境、资源共享程度都严重影响学科发展及教师个人发展。大型平台建设资金匮乏,现有公用型设备的建设、维护和更换以及特殊设施设备的维护方面,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更无法与其他高校和国际一流学科相比拟,学校投入还有待增加。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发展目标

1、落实好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工作。

对照软件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制定好建设方案,从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协同育人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好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工作。

2、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需要,以国家人才培育计划、青海省“人才计划”、“昆仑学者”、“昆仑英才”和学校人才引进的有关政策为依托,汇聚相关国内外一流创新人才,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杰出创新人才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重点围绕5个建设目标构建研究团队,形成多个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团队。注重培养本地骨干人才,提升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带头能力及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造就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智库。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学科专业、科研教学互动机制,把学科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构建研教结合、产教融合、产学契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科学研究。

围绕国家、地方重大科技需求,注重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拓宽研究口径。提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创新能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成果。立足高原特色,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政治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需求加大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力度,扩大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分委员会,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促进一流学科发展、培养质量提高的制度体系。制定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提出发展任务和实现路径。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置岗位,基于人才培养、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设立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等学术岗位,按照国内一流学科标准,制定学术岗位聘任条件和聘任流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计算机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师资培养、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规范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建立有效的规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科研项目管理、教学及科研项目验收等制度,保障教学科研有序的开展。

1)贯彻执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学术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在关系学院发展以及教师利益等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两会的民主集中制度,坚持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公平、公正和高效的体制机制。

2)建立健全教学与科研质量监控、师德师风和学术规范长效机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保障教学质量,突出教学与科研业绩成果导向,注重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3)落实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作用,制定和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方案;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指定专人管理科研仪器设备,建立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保障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规章制度,充分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益。

3、平台保障

科研平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本学科虽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但平台数量与质量同国内其他高校和国际一流学科仍存在较大差距,大型平台建设资金匮乏,现有公用型设备的建设、维护和更换以及特殊设施设备的维护方面,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支撑作用,2022年度,将加大经费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提高平台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引智基地建设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构建一流的教师队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实现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计算机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4、经费保障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争取学科发展经费,将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学科发展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全力争取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及平台专项建设经费,全员争取国家与省部级教学及科研项目经费,保障学科方向建设的充足经费。

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经费使用原则,学科建设经费向重点研究方向领域倾斜,优先安排优势和重点特色学科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科研支撑平台和教学实验平台,兼顾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打造一流保障的硬件环境。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  邮编:810008   电话:0971-8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