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中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于2011年获批,次年开始,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六个方向招生,至今已延续10年,培养了近300名合格硕士研究生,在国内高等、中等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图书出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青海本地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培养目标

第一,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实际工作者;第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深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第三,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基础教育行业、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及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秉持“巩固基础、注重均衡、保持优势、彰显特色”的建设理念,在保持传统基础学科整体发展的同时,密切追踪青海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建设与本地文化事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力争创造具有本土特征、在省内乃至国内的地域文化研究中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学科方向。目前,在西部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学研究,青海方言研究,青藏高原区域文化及西部地域文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个性鲜明、有一定优势的学科方向,学科影响力日渐扩大。

(四)师资队伍

支撑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的主体单位为文学院。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在读博士2人,本学科研究生导师10人,在本学科点担任研究生导师的院外、校外兼职人员7人。

(五)人才培养

文学院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语文教学专业硕士等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读本科生550人,在读学术型硕士生56人,专业硕士(全日制)77人,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社会声誉良好。

(六)培养条件

硕士点培养条件相对完备。一是教研队伍较为整齐,有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二是拥有专属及可供利用的科研平台,如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建设的“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青海分中心”等;三是对扩帮扶学校的学术、教学资源的支持,如每年有一定名额,选送学生赴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四是图书资料较为完备,长期订阅多种本学科重要学术期刊。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2021年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本学科点依据本学科“十四五”规划,建立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各项制度及措施,如计划文学院内设立青年教研项目,修订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办法等。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凸现西北民俗文化、西北多民族地域文学、西北方言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特色;

学科队伍:柔性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为文学院院长;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获批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称号5人,其中“领军人才”1人,“培养人才”4名;

科学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两项,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背景下多民族共居地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与改造》);出版专著三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了“十四五”学科规划制定的年度目标。

研究平台:与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合作,建立“青海师范大学分中心”,已于20217月挂牌;

学术交流: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知名学者作学术讲座9场;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联合举办了“中欧跨文化学高层论坛”;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祝建党百年语言学期刊负责人论坛”。

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安排,按照一级学科框架,修订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招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等5个方向硕士研究生共16名,上述招生方向毕业研究生13名,均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截止2021年底,就业率为95%

20217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联合举办了“中欧第八届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共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及欧洲6所大学的269名研究生和18名导师参与此项活动。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目前虽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从发展角度讲,队伍老化,创新能力下降,学历层次低,学缘结构不理想,严重制约着本学科的发展,急需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及提升在职青年教师的学历补充完善教研队伍。

2.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缺少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目前本学科尚未承担过国家级社科重大研究项目。

3.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充分,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借助学术平台及对口帮扶单位,在凝练的西北民俗文化、西北多民族地域文学、西北方言等研究方向,寻求广泛的学术支持,使之尽快在学界产生影响。

2.学科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拟新引进博士研究生3-5人,进一步优化教研队伍的年龄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拟增补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巩固导师队伍。

3.学术研究:激励教师申报各类各级科研项目,争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学院设置院内教学研究项目2-3项,提供资助1万元;出版学术著作3-4部,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30%;筹备出版“博士文丛”。

4.学术交流:拟举办“第十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本学科讲座6/次;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6/次。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继续合作,为研究生开设“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本课程为一级学科通识课,作为两校合作的课程建设的实践。

5.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当做最重要工作,及时研究,商议发展措施,提请院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监督办理。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制度。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  邮编:810008   电话:0971-8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