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教育学科起步于1956年,是青藏地区最早建立的教育学科。1997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获批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设中国教育史方向。2018年根据国家“教育援青”战略部署,教育学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重点支持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教育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行端正、作风正派;
二是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基本理论修养,能够熟练教育理论、各种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工具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能胜任教育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养成严谨、勤奋、创新的学风;
三是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
四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学术素养与科学精神的人才,且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作为青藏地区教育问题的研究高地,本学科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教育信息化、民族儿童身心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史、高原高等教育等方向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批大原创性成果。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少年儿童发展与教育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在语文、历史、数学、英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音乐、体育等方向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四)师资队伍
目前,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一支教学力量强劲、研究实力雄厚、爱岗敬业的教学与研究队伍。现有各类教育教学人员57人,其中正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2人,青海人才计划4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入选学科带头人及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2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11人。
同时还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教师为本学位点兼职导师。其中,“教育援青”教授4名,青海省领军人才2人,“杰出人才”1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座教授4人。
(五)人才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藏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服务。该学科目前在校学生人数180余人,其中硕士生39人,本科生人数141人。已为青藏地区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1000余人,涉及通信、教育、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
(六)培养条件
第一,平台方面,本学科建设有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民族教育研究所等平台。
第二,文献资料方面,在本学位点藏书总量10.5万册,中文藏书量7.8万册,外文藏书量2.7万册,中文期刊6000种,外文期刊2300种,数据库6种,中文电子图书12万册,外文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电子期刊2000种,外文电子期刊1000种。
第三,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方面,为本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支持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电教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学前技能教学实验室等。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学校和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非常重视制度建设,目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制度建设比较完备,包括《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探讨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等文件的要求,为做好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明确了选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主要原则、基本条件、任职资格审批程序等。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组织,定期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建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编排了话剧《永怀之歌》,形成了“一院一馆一剧”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隐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和提炼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精神。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管理,健全了师德建设年度评议、督导、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了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
(三)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水平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战略,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近年来,科学研究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都得到迅速发展,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表1:2021年教育学科代表性学术成果
成果简称 |
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教育及心理建构 |
本成果提出采用教育实践和心理建构双轮驱动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新时代民族教育要以国家通用语言为立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形态。 |
民族教师多文化素养及专业发展路径 |
本成果提出教师是国家兴盛之本,教师的素养需适应时代的变革。在民族地区由于文化差异性,在民族教师培养的观念、机制、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着力培养藏汉双语双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并在实践中,总结优秀民族教师的成长路径和专业特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民族教师提供支撑。 |
民族教育政策评估及在执行中的调适 |
本成果提出教育政策评估是民族地区教育永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中存在乡村幼儿教师工资收入导致教师招聘难、中小学布局调整影响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及免费师范生政策均存在问题,为此只有在政策实践中做好调适,采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优化发展路径等方式来化解现实中的矛盾。 |
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整合策略 |
本成果提出我国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和民族文化的整合是当前必须面对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学段及具体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呈现的张力时,需从教材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运行等现实路径做好应对。 |
内部协商、外部参与提升大学治理能力 |
本成果提出大学治理是指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参与大学事务的动态活动,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随着高等教育法治化,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实现民主协商、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外部治理中,与企业主体耦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都是有效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途径。 |
表2:2021年代表性学术论文
序号 |
姓 名 |
成果名称 |
刊名、期号 |
1 |
包万平 |
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内容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例 |
《北京社会科学》 2021(08) |
2 |
包万平 |
学生公共生活参与及其教育——以中小学校园欺凌为例 |
《中国德育》 2021(10) |
3 |
包万平 |
大学内部治理:关注学生参与权推进治理现代化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 |
4 |
陈爱民 |
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研究 |
《中国教师》 2021(02) |
5 |
陈爱民 |
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及启示 |
《中国德育》 2021(10) |
6 |
陈爱民 |
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的表征及提升策略 |
《教师发展研究》 2021(03) |
7 |
李瑞华 |
增能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增能效应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案例分析 |
《青海民族研究》 2021(02) |
8 |
李瑞华 |
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干预与实践思考 |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4) |
9 |
陈永涌 |
我国民族教育心理研究20年回溯与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1) |
10 |
陈永涌 |
校园冷暴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1(06) |
11 |
成丽宁 |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模型研究 |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1) |
12 |
成丽宁 |
论新时代劳动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
《教学与管理》 2021(15) |
13 |
李晓华 |
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 |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5) |
14 |
李晓华 |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03) |
15 |
买雪燕 |
“顶岗支教”:农牧区教育扶贫模式的结构功能分析 |
《青海民族研究》2021(02) |
16 |
买雪燕 |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Courses in Teachers Colleges: Taking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as an Example |
《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Review》 2021(01) |
17 |
张春海 |
改革开放以来青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演进:历程、逻辑与展望 |
《教师发展研究》2021(03) |
18 |
张春海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幼儿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探源、内涵及时代价值 |
《现代教育科学》2021(05) |
19 |
桂还官尚 |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基本依据及立法规范 |
《教学与管理》 2021(22) |
表3:2021年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及来源 |
编号 |
主持人 |
开始时间 |
|
|
|
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国共产党保障青藏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百年发展研究》 |
BGA210054 |
包万平 |
2021.7 |
|
2 |
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第七批智库项目《中国共产党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平等权的重大成就、意义和影响》 |
ZK21038 |
包万平 |
2021.12 |
|
3 |
国家民委2021年度民族教育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21-GMB-058 |
李瑞华 |
2021.9 |
|
4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四五”研究课题:青海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研究 |
K20210015 |
李瑞华 |
2021.12 |
|
5 |
青海省语委2021年度科研项目:青海涉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教育研究 |
QHYW-KY2-021-02 |
李瑞华 |
2021.5 |
|
6 |
2021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培育研究” |
21006 |
陈永涌 |
2021.9 |
|
7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青海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框架的建构研究》 |
K20210081 |
高艳 |
2021.10 |
|
8 |
北京奕阳教育研究院项目《青海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入学准备研究》 |
SEI-QXZ-2021-35 |
马亚玲 |
2021.10 |
|
9 |
《青海藏区青年环境风险认知与留乡意愿关系——地方文化认知的影响研究》 |
XTCXZX202107 |
赵慧莉 |
2021.5 |
|
10 |
《地方文化视野下青海省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XTCXZX202106 |
赵慧莉 |
2021.5 |
|
(四)招生与培养
1.招生选拔
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普通招考招生方式。所有考试都要符合《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初试以试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的掌握程度。复试(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专业水平考查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等,并进行外国语能力测试。
2.国内合作培养
自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应方向招生硕士研究生以来,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直与国内各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以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其中与北京师范大学以对口支援的方式自2019年起,已经培养了10人;与陕西师范大学以对口支援的方式自2007年起,已经培养了6人;与华南师范大学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自2006年起,已经培养了8人。
3.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根据指导方针和学科专业特色,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并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开设各类专业性课程。主讲教师职称、学历需达到学校基本要求,并能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创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任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活动。学校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以达到监督和完善的作用。
4.导师指导
学校有专门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制度,教育学专业也制定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在实践中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且都得到了严格地执行。同时教育学学位点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主持或承担一定数量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并且每年都必须接受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视情况暂停其招生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5.学术训练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本学位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具体如下:
(1)每位导师每月至少举办两次学术讨论会,通过课程学习、论文阅读、学术探讨等形式对研究生实施严格、完整、系统的科研训练。
(2)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有些学生是科研项目的梯队成员。
(3)研究生在读期间需研听20个学术讲座。
(4)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5)教育学专业每年11 月举办学术活动月,要求研究生们积极投稿,院里评选出优秀的论文和并给予奖项,以示鼓励。
6.学术交流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均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近几年,先后主办了“一带一路”教育与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从高原教育到教育高原的政策支持国际研讨会、为了高原的每一个孩子——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等;教师参加国内外讲学60余场,提交报告和参会达20余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80余场次。
7.分流淘汰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分流淘汰有着严格控制,以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对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进行延期毕业、留级学习、退学等方式,这样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能答辩、不能毕业。
8.论文质量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论文选题工作开始,鼓励和激励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用盲审和抽检制度,盲审通过率为百分之百。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抽检,所有的抽检结果都是合格以上。
9.学风教育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他们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学校也制定有专门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管理条例,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各专业定期开展针对本学科研究生及导师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和学术行为。
10.授予学位数
2021年授予24名教育学硕士学位。
11.管理保障服务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每年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有密切学术交流关系。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研究生覆盖率10%)、学业奖学金(研究生覆盖率达90%);助研助岗助教(覆盖率达70% ),国家助学贷款等。多年来教育学专业获得奖助水平、覆盖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12.就业情况
2021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乐观,且就业选择取向多样化。有90%的毕业生在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构成了基础教育“下的去、留得住、用的上,干的好”的中坚力量和引领者。
本学科毕业生在中西部省、市教育部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中西部高校、中职,以及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基层学校,在推动西部大开发,教育脱贫攻坚、西部教育“十四五”规划等重要事件上发挥了谋篇布局、指引未来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毕业生通过所在单位和所学所得,在艰苦地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的新增硕士点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近些年来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各专业的培养特色不够突出,部分学位点存在领军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教学科研场地和设备不足,亟需通过学位点融合互补,盘活现有资源,谋划教育学博士授权点的建设工作。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改进计划
1.师资队伍提升改进计划
(1)继续引进高水平师资,特别是中青年专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2)继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指导教师业务水平。
(3)继续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力争在未来3-5年内,有1-2名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或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4)加强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争在未来5-8 年内,引进或培养 1-2 名国家级拔尖人才。
2.人才培养质量改进计划
(1)继续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所有核心课程都由教授主讲,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继续鼓励研究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3)通过创新奖学金等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3.学科专业建设改进计划
(1)加强各专业方向的均衡发展,有组织地策划课题申报计划,使得申报科研计划的项目数大幅度地提高,力争每个专业方向均获得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保证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与中小学、教科所、教研室的合作,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学人才队伍,为建设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3)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省内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建立研究基地,强化民族学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基地的建设,成为我省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围绕区域教育公平和资源优化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产出原始创新成果。
(4)优化科研环境建设,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参与国内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
4.学生论文质量改进计划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3)加强导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政策。
(4)严把选题质量关。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保障措施
1.管理措施
建立校级、研究生院、院级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制定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以研究生培养导师为主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的团队发展方向和远景目标。
2.条件保障
本专业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不足,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已给予了大力支持,大部分教室都改造为多媒体教室,并统筹全校计算机房,为实验课开设提供了条件。图书馆图书资源也不断增加,购买了各类文献数据库,网络信息平台顺畅、快速。学校在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开放、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方面投入了较多资金,还将结合专业建设,拔出更多经费运用于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人才引进、进修访学、外聘人员等方面,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