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生态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建立的生物学学科,是我校较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重要学科之一。学院2006年获批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招收高原生态学方向研究生。依托区位优势,本学科立足青海省情和独特生态环境,着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形成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3个稳定的优势研究方向,力争成为西部一流的高层次和创新型学科。

(二)培养目标

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我校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1.全面认识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的治学意志,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

3.熟练掌握1门外语。

4.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备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且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①高原动物生态学:致力于高原动物多样性及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和高原动物对低氧生境适应机理领域研究,特色与优势明显。实施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系统分类与多样性保护等研究,尤其对青藏高原鸟类与昆虫系统学与保护生物学的长期性研究,为青藏高原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高原典型有蹄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低氧适应分子机理研究,尤其对藏羚羊和藏雪鸡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遗传变异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高原珍稀濒危动物种群保护性恢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高原植物生态学:致力于高原植物多样性与适应进化机制和高原特殊植物资源形成与耐逆分子机理领域研究,特色与优势突出。在高原禾本科植物系统发育与适应进化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丰富成果,首次采用整合物种概念对高原固沙草属、扇穗茅属和扇穗茅属等植物进行了物种界定、分类修订及新分类系统建立,并揭示了物种形成机制及与环境演变关系。开展了高原食药用植物生态功能、资源形成及耐逆分子机理研究,尤其对獐芽菜属、贝母属和委陵菜属等资源植物次生物代谢调控及耐逆信号转导分子机理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为高原植物多样性维持及资源植物科学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③高原生态系统生态学:着力于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和高寒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保护以及恢复重建技术领域研究,特色与优势显著。重点实施了高寒草甸和湿地等高原典型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全球变化关系,为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瞄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主线,系统开展了高寒草甸退化机制研究,并集成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为解决青藏高原区域植被退化严重与生态治理技术薄弱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四)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5人,71%拥有博士学位,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和博导4人,政府特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 近30人次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称号。

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计135项,其中国家级29项和省部级68项;发表论文409篇,其中SCI收录138篇;出版专著、编著10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开发和转化产业关键技术11项,解决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高寒沼泽湿地保护以及藏羚羊种群恢复等生态建设瓶颈问题。

(五)人才培养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原生态学人才。近5年培养硕士生65名,其中50%服务于西部地区,65%在基层工作,近20%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基础教育与生态及环保类事业单位;相近学科招收博士生19名,已毕业2名。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在高原基础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培养条件

拥有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特色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室总面积4300 m2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1)严格落实学校相关政策与制度

2021年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以及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管理、考核等系列政策与制度。本学位点根据自身特点,落实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2)制定实验室运行制度

根据实验室的运行、成本、考核细则等方面制定了日常管理及运行制度,明确了公共实验室和导师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和责任分工,形成了实验技术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签定安全管理责任书。实验技术中心与实验室负责人鉴定安全管理责任书;实验室责任人与实验室使用者(研究生)鉴定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个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员的责任和权力,做到层层签定,职责到人。实行预约制度。公共实验室及大型仪器使用实行提前预约制度,并明确实验室及大型仪器使用者的责任与义务。规范采购与领用制度。实验室危化品的采购有报备,领用有记录的管理制度。制定研究生使用考核制度。研究生是实验室主要的使用者,将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规范化使用作为考核、考评细则,纳入研究生奖励助学金及评优考核中。并成立了以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实验室管理部,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管理的主体积极性。

2.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2021年度,组织了3场专题教育学习会,组织教师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有关师德职业行为等方面内容。二是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照国内个别教职工套取科研经费、违纪违法、未按课程安排正常授课等典型案例,及时警示个别教职工中存在的师德师风意识不强、法纪意识淡薄等现象。三是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从管理体制、理想信念、工作纪律和职业态度4个方面深入剖析,形成了自查自纠报告。此外,所有教师全部签订《青海省学校教师年度师德承诺书》。近年来,本学位点不存在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2)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2021年度本学位点引进5名博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中科院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和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另外2名本专业教师博士毕业,1名教师入选青海省优秀教师。本年度11位教师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柔性引进兰州大学教授成为青海师范大学领军人才,通过软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增强师资力量。高原鱼类基因组多样性与利用创新研究团队”和“青藏高原进化生物学”两个团队入住高科院创新团队,目前以生态学科牵头的团队达到6支。目前,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已经明显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3.科学研究工作

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批省部级(包括林草局等)14项。目前在研项目4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专利10余件,成果转化2项;

4.培养条件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努力改善培养条件。本年度新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导师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补充。此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经费支持,2021年度获批立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优化了实验室硬件条件。

5.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

1)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形成以党建带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2021年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认真开展党员教育、发展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21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目前,学院有党员47人、预备党员11人、入党积极分子38人。

2)招生和就业工作

2021年是学院历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最多、专业规模新增最多的一年,招生计划完成率达到95%。加强宣传力度,规范招生程序,丰富生源选拔途径。2021年招收17名研究生。2021级研究生报到率为93.5%,同比增长0.8%;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较往年均有明显提升。

202122名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0.9%,连续4年显著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举办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8场。

3)推优奖助工作

学院研制奖助学金考评办法,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办法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考评细则》。2名同学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25人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其中27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41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57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共计125人次,获奖率达90%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流失与不足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最大短板。以博士点建设为契机,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强学科“造血机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青年学术骨干不足和标志性成果匮乏成为学科建设的最大挑战。培养与引进并重,营造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氛围与政策导向,以学术旗帜性人才引领创新团队去孵育科技标志性成果。

3)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合作成果少成为学科质量发展主要着力点。拓展渠道,多途径与多方式切实提高国际化水平。围绕不足与短板科学施策,力争将学科建设推向质量发展新高度。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围绕青海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学科专业整合优化,形成支撑“高原特色”的学科学位授权体系和适应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巩固现有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继续申报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

1.生态学科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青海师范大学2006年获批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在自然地理学专业招收高原生态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学科立足青藏高原独特地域特点和特殊生态环境,面对生态立省战略所赋予的学科使命,形成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大主干学科方向以及高原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服务特色学科方向。本学科具备培养生态学博士生的基础与实力。通过博士办学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与团队,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践行“生态立省”、推动高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保障与科技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省、校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着重引进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人才引进。鼓励年轻教师读博,提高学院年轻教师水平。形成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

根据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需要及学科发展的现状,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补充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设备补充,形成具有初步规模的青海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专业技术创新实践平台。

4.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将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研究生学风建设模式;根据优势学科对研究生教学工作要求,完善和优化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师生双选制度,全面推进教学研究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导师的科学考评制度;建设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开拓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空间。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  邮编:810008   电话:0971-8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