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学科始建于1958年,2000年获批植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植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学科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宗旨,立足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立足于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的区位优势,立足于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实际,明晰学科结构与层次,规范科研与教学,优化专业结构,以生物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工程技术的新发展推动青海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创建与扶持特色方向,建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科区位优势突出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我校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保证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在学校指导下,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物学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1.全面认识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的治学意志,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
3.熟练掌握1门外语。
4.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备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且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中藏药材的栽培驯化研究与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中藏药材及其制剂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品质在国内外久享盛誉,青海省中藏药产业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等原因使中藏药材资源迅速枯竭,因此进行中藏药资源的保护研究、栽培驯化和GAP基地建设对青海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该学科方向在中藏药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已获多项科技成果以及奖项,其中中藏药川西獐芽菜、椭叶花锚、麻花艽、唐古特大黄、暗紫贝母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产业化,并正在规模化和规范化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研究水平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②高原动、植物高寒低氧适应机制与进化研究。高山特有动、植物对长期高原低温、低气压、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结构特征有了一套特殊的适应机制。本方向从分子、组织、器官、个体和种群等不同层次上,研究了青藏高原土著动植物对高寒、低氧环境的适应机理,整合研究动植物的生理和行为多样性、功能进化和生物地理起源与分布。同时开展优质作物与牧草种质创造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作物多样性和营养资源地域优势,开展各种营养有效性状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农艺性状优良基因的定位、作图及克隆的研究、抗性基因的转移研究。本方向开展的研究一方面为我们揭示生命的进化与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高原植物的引种、育种、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本方向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已比较系统的研究了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保护、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植被组成结构、土壤碳氮含量和性质的影响、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技术等一系列与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监测和分析植被变化,并对驱动力进行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得到多次应用,发表了20余篇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该方向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功能协调与调控机理的理解,揭示青藏高原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制订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新技术开发等土地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四)师资队伍
生物学学科是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学科有专职教师24人,教授7人,副教授11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135”人才工程拔尖人才3人。近些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地方政府项目6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级科技成果30项,出版专著7部,参编专著4部。
(五)人才培养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原生物学人才。近5年培养硕士生67名,近 20%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基础教育、环保或监督事业单位。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在高原基础教育、质量监督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培养条件
本学科领域拥有1个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3000.00㎡。实验设备2700台(件)。
本学科紧密结合高原区域优势,坚持与青海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在高原生物多样性、高原生物低氧适应机制、中藏药引种栽培与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高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本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相互交叉,在高原低氧适应机制、高原生物多样性等取得系列成果,有效提升了高原生物的科研水平;尤其本学科为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培养出诸多优秀基础生物教育专业人才,为青海省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建立新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面向西部未来需要的人才整体定位,构建对口支援高校北师大和青师大协同培养机制,全面修订和优化培养方案,出台《青海师范大学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深化理论基础,强化方法和前沿类课程,建立以鼓励创新能力培养分级、分类与分型课程体系;实施依托学科特色方向创新平台与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新模式,着力推进培养质量科学有效提升。
(2)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塑造,实施培养过程课程学分化。
针对生物学学科性质,结合高原地域特点,开设具有高原特色生物学专题课程,使学生建立高原生物学研究思维理念和思路方法;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及时吸纳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使学生接受生物学前沿知识,利用学科现有实验室、模拟分析平台和野外观测台站,提高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
(3)强化科技创新素质养成,增设研究方法与素质训练课程。
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仪器分析、生物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5 门方法课,增开由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一线教授主讲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沿专题讲座,为培养面向未来、适应社会、视野开阔、自我更新能力强的创新型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4)强化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建立全过程制度化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实施新聘导师上岗培训、新课试讲与评审制度,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建立同行与学生评教,监督教学质量;依据《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执行导师准入与淘汰机制;制定《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执行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盲审与答辩等质量标准;建立导师、学科负责人、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学术与学位管理专门委员会等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
2.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2021年度,组织了3场专题教育学习会,组织教师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有关师德职业行为等方面内容。二是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照国内个别教职工套取科研经费、违纪违法、未按课程安排正常授课等典型案例,及时警示个别教职工中存在的师德师风意识不强、法纪意识淡薄等现象。三是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从管理体制、理想信念、工作纪律和职业态度4个方面深入剖析,形成了自查自纠报告。此外,所有教师全部签订《青海省学校教师年度师德承诺书》。近年来,本学位点不存在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2)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2021年度引进5名博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中科院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和美国阿拉斯加大学。2名本专业教师博士毕业,1名教师入选青海省优秀教师。本年度11位教师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柔性引进兰州大学教授成为青海师范大学领军人才,通过软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增强师资力量。高原鱼类基因组多样性与利用创新研究团队”和“青藏高原进化生物学”两个团队入住高科院创新团队。目前,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已经明显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3.科学研究工作
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批省部级(包括林草局等)14项,目前在研项目4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专利10余件,成果转化2项;
4.培养条件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努力改善培养条件。本年度新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导师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补充。此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经费支持,2021年度获批立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优化了实验室硬件条件。
5.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
(1)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形成以党建带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2021年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认真开展党员教育、发展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21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目前,学院有党员47人、预备党员11人、入党积极分子38人。
(2)招生和就业工作
2021年学院招生计划完成率达到95%。招收23名研究生。2021级研究生报到率为93.5%,同比增长0.8%;在校硕士生人数增加到139人,同比增长5.0%;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较往年均有明显提升。
2021届22名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0.9%,连续4年显著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举办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8场。
(3)推优奖助工作
学院研制奖助学金考评办法,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办法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考评细则》。2名同学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25人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其中27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41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57名同学获2021年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共计125人次,获奖率达90%。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流失与不足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最大短板。以博士点建设为契机,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强学科“造血机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青年学术骨干不足和标志性成果匮乏成为学科建设的最大挑战。培养与引进并重,营造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氛围与政策导向,以学术旗帜性人才引领创新团队去孵育科技标志性成果。
(3)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合作成果少成为学科质量发展主要着力点。拓展渠道,多途径与多方式切实提高国际化水平。围绕不足与短板科学施策,力争将学科建设推向质量发展新高度。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围绕青海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学科专业整合优化,形成支撑“高原特色”的学科学位授权体系和适应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巩固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争取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省、校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着重引进生物信息学、生态学专业人才引进。鼓励年轻教师读博,提高学院年轻教师水平。形成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
2.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
根据学院“十四五”规划的需要及学院学科发展的现状,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补充生态学研究平台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设备补充,形成具有初步规模的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创新平台和青海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专业技术创新实践平台。
3.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将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研究生学风建设模式;根据优势学科对研究生教学工作要求,完善和优化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师生双选制度,全面推进教学研究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导师的科学考评制度;建设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开拓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空间。
4.努力提升科研水平
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项目和面上项目1-2项、地区基金项目6-8项;围绕指标提升,加快高水平论文产出速度,力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8篇。提升发明专利申报数量及获批数量,鼓励各类奖项申报,拟组织申报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1项。拟申报国家级野外台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