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化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设立于1958年,是青海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2005年获批无机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位授权点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础和应用型研究方向,为高原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某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人才、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学术创新人才。

(三)研究方向

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四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1)盐湖卤水的高性能吸附材料、高原微藻的研究与应用;(2)镁资源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以及功能高分子及吸水材料在盐湖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高耐热材料研究;(3)地区特色食品质量评价、高原环境污染物快速分析及治理、复杂体系多组分快速测定;(4)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及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及产业化开发。

本学位点设五个学科方向:

无机化学: 结合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针对盐湖资源循环利用的共性科学问题,形成了基于盐湖卤水的高性能吸附材料、盐湖藻在高原健康领域的应用等研究特色。主要开展资源、化学、环境、能源、材料以及高原健康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研究。

有机化学:结合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需求,形成了高原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中藏药有效成分分析等地方特色鲜明的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及产业化开发等研究特色。设有青稞研究与开发中心、亚麻籽工程中心等两个研究开发平台,并成功实施了青稞麦绿素、青稞胚芽油、亚麻木酚素片和高纯亚麻酸的产业化。

分析化学:基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原地区特色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的需求,形成了食品分析以及化学计量学为基础的环境污染物快速分析评价等研究特色。在青藏地区特色食品分析、高原环境水质综合评价、复杂体系多组分快速测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物理化学:立足于柴达木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稀土矿藏和青海地区水电资源,针对镁资源开发的重大关键、基础、共性技术难题、行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的需要,形成了稀土镁合金电化学研究方向,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对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建设、对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对全面提升镁工业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于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形成了功能高分子在无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浮选中的应用,吸水性高分子与无机化肥复合型吸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功能性高分子与无机耐热材料复合研究,以及复合材料在高耐热性材料中应用等研究特色。

(四)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目前有42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职教师为6人,副高职人数为1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6人。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青海省“昆仑英才”人才计划入选9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2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

(五)人才培养

本学位点重视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创新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科研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9人。近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含升博)达 90%以上,用人单位评价良好,在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学科平台作用。

(六)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依托青海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在学科方向、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水平逐步提高。学院下设青海师范大学理化中心(1994年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稞研究与开发中心、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材料制备研究室、稀土合金功能材料制备研究室和天然产物分离与提取研究室等多个分支机构,实验室面积约5000m2。现有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衍射仪、ICP-MS、桌面扫描电镜、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红外光谱仪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溶氧仪、BOD测定仪、COD测定仪、浊度仪、便携式SO2NOX测定仪、数字声级计等大型精密仪器,满足本学科各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需。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1. 严格落实学校相关政策与制度

2021年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以及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管理、考核等系列政策与制度。本学位点根据自身特点,落实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2. 健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

制定了危化品管理制度,健全了危化品领用流程,并实现制度上墙;完善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库房,对学院危化品进行分类管理,管理严格遵守五双制度。编写了实验室安全知识讲义,制定了各种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化学化工学院应急预案,危化品应急预案,消防应急预案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2021年度,组织了3场专题教育学习会,组织教师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有关师德职业行为等方面内容。二是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照国内个别教职工套取科研经费、违纪违法、未按课程安排正常授课等典型案例,及时警示个别教职工中存在的师德师风意识不强、法纪意识淡薄等现象。三是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从管理体制、理想信念、工作纪律和职业态度4个方面深入剖析,形成了自查自纠报告。此外,学院所有教师全部签订《青海省学校教师年度师德承诺书》。近年来,本学位点不存在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本学位点坚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与引进工作齐头并进。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度学院引进了5名博士专任教师;新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为讲座教授,使本学位点讲座教授数量增加到6人,他们在研究生教学、论文质量把关、科研工作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组织申报各类人才项目,2021年度推荐10人申报青海省昆仑英才人才项目,最终有7名教师入选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积极推荐优秀教师申报研究生导师资格,2021年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积极推荐本校教师外出进修,本年度有1人前往同济大学做博士后、3人去西北师大、兰州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1人去河海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学院在外读博教师人数达8

(三)培养条件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努力改善培养条件。本年度新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扩充。此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经费支持,2021年度获批立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新增ICP-MS和桌面式扫描电镜各1台套,优化了实验室硬件条件。

(四)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围绕年初制定的科研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和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经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2021年科研工作取得良好业绩。

2021年度学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4篇,EI收录期刊论文2篇,CSCD收录期刊论文5篇,论文数量增长虽不明显,但质量较上年度有明显提高。本年度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21年度积极开展了各项基金项目的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共组织申报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1项,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申报项目过程中,为提高申报书质量,所有项目申报书均请校外专家进行了预审。此外,对已经立项的项目进行了有效管理,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厅项目等各类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

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强度进一步加大,有效扩展了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本年度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做学术报告14场次,其中外单位专家学术报告共11场次,本学院教师学术报告3场次。本年度受疫情影响,本学院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人数较少,其中参加全国会议和各类培训8人次。学院成功承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九届晶态材料化学前沿论坛以及盐湖研究专家咨询会

(五)招生与培养

认真落实各级各类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努力提升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评优、考核、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度招生录取新生报到率100%。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年度研究生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专家全部从校外邀请,达到了严格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目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科点不存在问题论文。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标志性成果,科研水平亟需提高。

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和经费总体比较滞后,国家级奖项还没有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研究项目数量太少,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会服务项目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二)学科特色尚不鲜明。

学科建设成效不够显著,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没有及时总结,缺乏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特色凝练(国家/地方建设需求)。

(三)缺乏高层次领军型人才。

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领军型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和团队建设仍显薄弱,教师博士化科班化的比率不高,教师专业实践经验需要丰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四)管理效能不高。

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效益的发挥不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不够强,部分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地激发。

四、下一年度建设规划

(一)教学管理

积极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教学提升科研、以科研服务教学,全面转变观念,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落实。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狠抓学风和教风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以及大学生双创项目的培育和组织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和评价体系。

培育精品优质课程,深化落实课程思政,加强课程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科学研究

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方面,以刘伟生教授为带头人,会同兰州大学、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单位,进一步研究和推进重大项目申报事宜,力争在2022年取得重要突破。

团队建设方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提出的四地建设要求,在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特色生物资源研究、高原环境污染预警和治理三个方向,进一步凝练和细化研究方向,并在学院内建立相关研究团队。争取刘伟生教授为带头人的盐湖低值化资源综合产业化应用研究团队、赵志琦教授为带头人的盐湖资源和环境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团队和董世辉教授为带头人的高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创新团队三支团队入驻高科院,并在相关领域展开实际工作。

项目申报方面。继续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力度,一方面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科学研究向更贴合本地实际、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推进。

(三)平台建设

校内与物电学院联合,共同申报盐湖资源、储能材料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外与兰州大学密切合作,在平台建设方面力争取得突破。

(四)学术交流

继续加强与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在研究方向凝练、项目申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平台建设方面继续寻求支持。

继续深化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渠道,结合各对口支援高校的特色,梳理学院发展急需的援助,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积极向对口支援高校学习,在研究生论文答辩等工作中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展学术视野;做好第五届有机化学多边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2022年度,本学位点将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结合学院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工作,抓落实、重实效,力争在学位点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  邮编:810008   电话:0971-8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