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高原民族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教育学学科设立于1958年,是青海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青海省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强势学科。本学位授权点是青藏地区同类学科中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的优势学科。2000年获批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近二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藏区民族教育、双语教育、跨文化研究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增设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领域。现有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科教学(含10个学科)共13个专业领域。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为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13个专业学位领域: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科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体育、学科思政。

(四)师资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师资队伍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含教授、副教授、博士、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小学教研员等。目前,导师队伍中教授22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现有行业教师75人,其中3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

1)专任教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2021年,师资队伍中2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人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人荣获“全国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称号,2人荣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导师均参与学校本科师范生的培养,均具有教育学科背景或从事基础教育科研与实践的经历。

2)行业教师经验丰富。科研经验和教育实践经历,能够胜任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和指导能力。

3)师资构成综合多元。坚持开放、多元原则,充分挖掘优质教师资源,搭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合力培养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

4)基础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基于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我校从自身师范教育的优势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不同学科教学方向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针对学科发展及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从多层面研讨教育教学问题。2021年,师资队伍中2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人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人荣获“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五)人才培养

本学位授权点立足青海,聚焦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青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复合型、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四有高层次实际工作者,引领青海和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该本专业学位目前在校生700余人。培养教育硕士13个领域。截至目前已培养教育硕士2000余名,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高校等的各科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六)培养条件

依托青海师范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凭借多年打造的专业师资团队,以多种教学方式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本学位授权点各领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论文的指导,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实践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目前与西宁市多所中小学建立对口的专业实践基地,联合开展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时间1年,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研究生须提交实践学习计划,结束后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依据教育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及国家专业硕士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青海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青海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经费使用细则》、《青海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经费使用暂行办法》等培养目标方案。

2021年度学校深入和强化了导师负责制度,在学习贯彻上级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真研讨学校在导师负责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导师、学生意见和建议,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联系,进一步促进导师在学生学业成长、论文写作、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本年度经过新一轮专业硕士生导师遴选,学校新增3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充实了各领域导师队伍。教师在参加教学相关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校级科研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中亦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获批各级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含教材)7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及以上期刊12篇;有多名教师荣获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奖等相关奖项或称号。

目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经成长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导师,极大增强了学院培养团队师资力量。

(三)培养条件建设

1.培养经费

1)培养经费充足。我校教育硕士培养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统筹分配。教育硕士有专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教育实习经费、学术交流专项自主经费等。

2)奖、助学金

学校目前设立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学校配套的“三助一岗”政策。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注重奖优,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注重公平,资助研究生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助研、助教、助管(简称“三助”)津贴注重酬劳,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各类奖助覆盖研究生率达到90%以上。

2.硬件条件和发展平台

1)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完备。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学前技能教学实验室,省级重点心理学综合实验室,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咨询中心等;有能够充分满足教育硕士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实践调查、数据处理与统计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实践教室。

2)网络、图书资源丰富。现有中文藏书98万册,外文藏书8.2万册,订阅专业期刊40余种。现已开通常用的国际和国内期刊数据库,其中中文数据库23个,外文数据库4个,电子期刊读物10400种。网络信息资源完备,设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信息点布到了教室和学生宿舍,能较好满足研究生及时获取各类学习与研究信息。

3.实践教学基地稳定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有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学校自建实践基地17个,包括青海师大附中(含附属小学)、西宁市湟川中学、西宁市虎台中学、西宁市第一中学、西宁市第七中学、青海师大第二附属中学、青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五四小学、古城台小学、六一幼儿园等基地;为进一步满足实践要求,各领域根据学科特点,均有自建基地,能够确保每10个教育硕士就有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

(四)科学研究工作

师资队伍承担教育科研项目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育硕士导师人均2项;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3部、实践类教材6部。其中,慕课《中国地理-青藏高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五)招生与培养工作

1.招生选拔

选拔过程与招生录取程序规范。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教育硕士招生工作。依照招生计划,招收人数稳步递增。2020年教育硕士招生人数342人,2021年教育硕士招生人数360人。近年来,本学位点生源不断改善,专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省级重点及以上高校生源逐年增多。

2.培养方案规范

严格遵照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基本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各专业领域均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习方式和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等内容。

3.课程教学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符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结构要求。设置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课程。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目前有案例教学类课程28门,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46门,建设案例库13个,使用案例教材43部。

2)教学大纲规范。每门课程都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材用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参考文献。

3)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包括实践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校外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此外,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锻炼意志,提升能力。

4)专题讲座丰富。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基础教育名师和校内名师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国际先进教育实践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素质提升等。各专业领域分别举办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讲座百余次,效果良好。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位必修课程,并根据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内容涉及、依法执教、师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6)开展学风教育。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融入入学教育、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管理过程中。普及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相关知识,强化和落实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榜样示范、专业把关以及教育引导作用。

7)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各专业领域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实行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评价良好及以上教师占90%以上,学生满意度较高。

4.实践教学

1)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各个专业领域和方向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完整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实训、见习、实习、研习为主。所有实践教学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完成。目前已初步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效果良好。

2)实践教学计划执行。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采取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有合作有分工,定期指导、监督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能保证实践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5.学位论文

1)严把论文选题。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硕士生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要求,紧扣各专业领域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注重学以致用,注重深入教育实践调研,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2)重视开题报告与答辩工作。出台相关规定和制度,对教育硕士开题、答辩过程进行规范要求。严抓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质量检测和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指导、评审、答辩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3)论文质量。论文撰写须严格按照《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要求和规定执行。学位论文须在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

6.培养成效

1)专业素质

学生业绩良好。学生专业发展良好,通过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实践教学等提升了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2021年我校教育硕士在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微课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7名同学获二等奖、1名同学获三等奖,展示了我校教育硕士培养的丰硕成果,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就业率。加强实践教学,狠抓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从教育硕士的就业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90%以上,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契合度较高,就业专业对口率接近90%,基本上都在基础教育领域就业。

2)社会声誉

本学位点毕业生均从事与专业相关教学和管理工作,少部分就职于其他行业。毕业生任职单位反馈评价良好。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教学、专业基础和人文素质方面素质普遍较为肯定。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研究有待加强。各专业领域的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不足,导师对基础教育的指导作用和研究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2.课程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尚需改进,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且选课内容有限,围绕教师硕士培养开发的教学案例库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3.实践基地作用有待提升。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基地尚须建设,实践基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还需要加强,实践基地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功能仍待开发。

四、下一年度建设规划

针对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激励导师深入基础教育现场,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研究项目和成果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硕士培养水平。

2.优化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基于青海省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模块化教学、差别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严格管理教学改革和运行过程,探索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密切联系中小学教师教学生活,推进对青海省基础教育系统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与培养基地的合作,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有效提升学生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的质量和实效。

4.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根据青海省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聘任中小学一线名师、名校长,与校内导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专家团队;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强化与基地单位在人才培养、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 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  邮编:810008   电话:0971-8015424